
春節期間,不少企業、餐飲、服務業等陷入“用人荒”的尷尬場景,許多放假的學生流成為“短期工”市場的“生力軍”。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,目前,很多學生普遍難從正規的平臺、渠道獲得“寒假工”的招工信息,難以享受到勞動者應有的保障和待遇。
招工信息“雌雄難辨”
“黃巖×××酒店大量招收棋牌服務員和收銀員,‘寒假工’也可以,端茶送水工作輕松還有提成,包吃住,急需。請撥打以下電話……”近日,記者在一個旅游的群里看到了此類招聘的信息。
不僅僅是服務行業,還有一些外貿公司,過年期間,需大量雇傭“寒假工”。“大過年的,農民工基本上都回家了,但是我們廠子還有一些外國的訂單,客戶急用,需要加緊完成。這不,我從椒江到黃巖看看,還能不能多招幾個人手。”位于椒江一家外貿公司的老板蔣學明跟記者說道。春節期間,各行各業都會出現用工荒。一些學生看中春節的三倍工資,或者是為了體驗生活,滋生出打工的想法。
近年來,“學生流”的出現,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在節假日的用工荒。但是與之相伴的是寒假就業信息交流平臺的不正規,監管體系的缺失,讓一些學生的打工之路變得坎坷。
2014年1月15日,寧波大學商學院金融系大四的學生吳曉晨一放假,便回到黃城開始尋找工作。沒過幾天就和一家企業談好了條件:包吃住,每天8點半到工作的地方,工作8-10個小時,工資在3000-3500元,但是不簽訂合同。她介紹說,之前自己尋找的工作都不盡如人意,現在的這個“寒假工”是經熟人介紹過去的。“萬一出現什么糾紛,也有保障,不會太坑人。”吳曉晨說。
學生打工“路途坎坷”
陳倚往年節假日都會出去打工,賺點零花錢充實自己的生活,但是她也有被“坑”的經歷:前年,她在中介所尋得一份工作,還沒過去,便給了中介所200元的中介費。
本以為交了錢后就可以順順利利地開始自己的“寒假工”日程,可是好景不長,剛做了一個禮拜,她便辭職了,和她一起離開的還有同事小黃。當記者問及為何辭職時,小陳無奈地說道:“不是我們不想做了,是因為老板娘一直刁難我們。當初說好的條件一個都沒有落實,反而變本加厲地苛責我們。那會兒我們工作了一個禮拜辭職的時候,上門索要工資,反而被她惡言相向。”
當陳倚回去和中介所反饋此事時,中介所卻說已經介紹過工作給她,而那時她對這個工作也沒有不滿意的。介紹后被用人方“開”了或者是自己不想干了,就不關他們中介所的事情了。
“為什么不去找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呢?”小陳露出了苦笑:“因為去私人的工藝品廠里幫工,也沒有簽訂什么有效合同,很難得到幫助。”
勞動合同“工前必備”
記者撥打了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的電話84225857。一名工作人員聽了記者的詢問后說道,對于這些中介所和招聘市場,他們也在檢查。但是像記者所說的情況,則需當事人打進電話來舉報,不然的話,查處的范圍廣、難度大。工作人員提醒廣大求職人員:在進行勞工之前,雙方要簽訂勞動合同,口頭協議容易產生糾紛。求職人員必須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識,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。